大家都熟知“纸上谈兵”这一成语,故事的核心在于批评那些只懂得理论,而缺乏实战经验的人,最终只能被视作庸才。赵括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人物。他接替了赵国名将廉颇,成为赵军的主帅,但在长平之战中,他因战术失误被秦军名将白起击败,结果四十五万赵国将士惨遭坑杀。这场惨败如此耻辱,以至于司马迁在《史记》编纂时没有为赵括单独立传,唯一提及他时只是作为廉颇和白起的列传中的配角。司马迁的态度进一步加深了赵括“纸上谈兵”的负面印象。然而,历史中的赵括真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统帅吗?
大多数人认为赵括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,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首先,赵括的上位并非完全是由自身能力所致,而是秦国精心策划的反间计。秦国在进攻赵国时,遭遇了赵国名将廉颇的顽强抵抗。廉颇采用坚守防线的战术,成功地封锁了秦军的所有进攻路线,使得秦军无法迅速突破。
此时,秦国派出间谍渗透赵国,都城内散布谣言,称廉颇年老,且军事才能已经不如年轻且战术创新的赵括。如果换上赵括领导军队,一定能够轻松击败秦军,解除赵国的威胁。赵王听信谣言后,毫不犹豫地将廉颇替换,任命赵括为新任统帅。赵括上任后,立即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术,选择了主动进攻,不料却中了秦军的埋伏,导致四十五万赵军覆灭。这个结果似乎进一步验证了赵括“纸上谈兵”的观点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更能说明赵括问题的,还是他的父亲赵奢。在赵括上任前,赵奢曾对赵王强烈建议,不要让赵括出任将军,否则赵国将面临灾难。赵奢对自己儿子的能力了如指掌,为了国家的未来,他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亲情,力劝赵王换将,避免国家遭遇更大的危机。这一举动显示了赵括不具备合格统帅的能力,也间接表明了赵括的实际能力确实存在短板。
另外,长平之战中,赵括明知秦军在野战中的优势远超赵军,且自己兵力相对劣势,仍选择主动出击,与白起正面交锋。在没有足够优势的情况下,他未能妥善评估敌我形势,轻率冒险,最终中了敌人的诱军之计,导致赵国几十万大军覆灭。赵括的激进和缺乏常识,使他错失了成为良将的机会。
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,认为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,固然与他实战经验的不足有关,但这场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不能将所有责任归咎于赵括一人。换成其他将领,结局可能并不会好多少。以下是支持这一观点的几点理由:
其一,作为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,赵括从小便深受兵书熏陶,且在军事理论上有着独到的见解,堪称军事理论的天才。年轻时,他便随父出征,屡次在战场上表现出冷静的判断力。在一次作战中,他献策帮助父亲快速拿下了一个长期未能攻克的城市。更为出色的是,他曾用反间计成功解救了被敌军包围的赵国军队,令赵括的名声在赵国上下广为流传。
尽管赵括一直充当父亲的军师角色,未曾亲自统帅大军,但他在父亲身边积累了不少战略经验。然而,在长平之战前,他接手赵国军队,时机已晚,且未能有足够时间与手下将士磨合。上任仅两个月,赵国就面临了与秦军的决战,且持续抵抗了46天。在这场持久的对抗中,虽然赵军最终未能幸存,但秦军同样损失惨重,精锐部队几乎损失一半,尤其是15万秦军精英部队的消失,成为白起决定执行极端手段的原因之一。
其二,廉颇的防御战术确实稳固,但长期的防御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。士兵体力的消耗和粮草的短缺,让赵国在与秦军的拉锯战中逐渐处于劣势。赵括接任后,面临着赵国粮草不足的困境,且赵王急需一个尽快解决战斗的方案,指望赵括迅速击败秦军。这使得赵括必须选择主动进攻,而非继续消耗战。
其三,赵括上任后,赵军经历了长时间的拉锯战,士兵已疲惫不堪,且面临临时换将的局面,这在军队中通常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和动摇。赵括与手下将士之间缺乏足够的默契和信任,导致他的一些命令未能得到完全执行,这也是赵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其四,赵国朝堂上的权臣之间矛盾激烈,内部的纷争让很多才俊难以发挥。赵括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处于被压制的地位,未能获得充分的支持和机会。如果他早些得到亲自指挥军队的机会,或许可以在实战中积累更多经验,从而提高他的威信与指挥能力。
其五,赵括的进攻战术从战略上看并无太大问题。在长平战场的地理环境下,赵括的战术是合理的。他设法调动赵国的部队合围秦军,企图切断敌军退路。然而,晋阳的支援部队未能及时到位,未能占领关键位置,导致赵括的战术未能得以执行。此时,赵军被秦军包围,最终因缺乏援军与粮草而力竭,败局已定。
即便如此,赵括仍然在被围困后,组织军队积极防守并尝试突围,坚守了一个多月,最终与手下将士同死。赵军的坚决抵抗使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消灭了15万精锐部队,极大拖慢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。因此,赵括的失败并非单纯的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
白起在战胜赵国后曾感叹:“人言赵括纸上谈兵,不堪大用,近日看来,绝非如此,此子不死,日后必成秦国大患。”这番话也从侧面反映了白起对赵括的高评价。
综上所述,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吗?或许历史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审视他和那场败局的复杂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林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-在线配资炒股-好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