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字数约:5798 字
阅读时间约:8 分钟
本文章节:
01、双相、强迫症、精分?现在更准确的诊断是C-PTSD
02、被诊断为双相,还能考公、考编吗?
03、如何才能防止复发?高逆商是关键
前段时间,我们分享了“抑郁症”、“双相障碍”患者小虹接受3PT(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)的完整过程。
当时,小虹的精神心理症状很多、很严重,她被其他权威的精神科专家贴了4个诊断“标签”:
抑郁症(难治性);
双相障碍;
强迫症;
甚至有大夫怀疑她属于精神分裂症早期。
因为病情严重,小虹当时在高中上了5年,还在上高二,心理和学业方面的成长几乎停滞。
展开剩余94%她极度痛苦,脑海经常出现自杀念头,但她对学习又有很强的执念,一度要求自己必须熬到高考,说高考结束就自杀。
小虹的父母也快精神崩溃了,几乎守着女儿寸步不离。
他们曾多么期盼女儿自信地踏入高考考场,开启美好人生。
但那时,他们对高考来临反而充满了恐惧,担心那真的会成为女儿离开人世的日子!
幸好,小虹接受3PT(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)后撤药,真正实现了康复,她彻底打消了自杀念头,还考上了大学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小虹不但没有复发,现在还手握教师编制,工作能力出色,是当地顶尖的优秀教师,她成熟、睿智、自信,拥有高逆商!
可以说,她是一名妥妥的新时代优秀女性!如果她能再跨到精准心理学领域,绝对会更加优秀,甚至是卓越!
2022年时,我们分析过小虹的患病根源,还总结了小虹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犯的错误,给不少患者父母带来了启发。
3年过去了,如今都已经是AI时代了,社会的变化非常大的,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也发生了不少里程碑事件。比如:
ICD-11(世卫组织发布的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》第11版)新确立了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(C-PTSD)的诊断。
这属于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里少见的病因学诊断,并于2022年正式生效。
所以,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,我们3年前对小虹的病情分析,有一些已经不合时宜了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重新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、AI时代的变迁,更加深入地解读小虹当年的病情。
01、双相、强迫症、精分?现在更准确的诊断是C-PTSD
上面说过,小虹找我们就诊之前,已经被主流精神科大夫贴了4个诊断“标签”。但被我撕掉了其中3个。
首先撕掉的是“双相障碍”。
小虹从没有过心境高涨、思维奔逸、狂妄自大的典型轻躁狂/躁狂发作。
她只不过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之后,内心实在太痛苦了,曾与父母发生严重冲突,被父母“骗”到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时,一度情绪爆发,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。
这不是轻躁狂/躁狂发作里的“易激惹”,而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被大量激活后,所出现的“激越状态”。
此图为AI生成
如果非要说这是双相,那也是“泛双相化”,属于过度诊断的范畴。
另外2个撕掉的诊断“标签”是强迫症、精神分裂症早期。我并不认同这两个诊断。
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的患者在病情严重时,也会出现强迫症状和妄想、幻觉,而且,这些症状会随着情绪症状的变化而变化。
所以,如果时光倒流,回到她来就诊的时候,按当时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诊疗标准,小虹更加准确的诊断是(三轴诊断):
第一轴:抑郁症伴激越状态;病理性学习成瘾;学习障碍;
第二轴:偏执型人格改变、强迫型人格;
第三轴:功能性躯体不适。
如果按照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病因学诊断,小虹其实属于非常典型的——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(PTSRD)。
那要是按照现在的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诊断标准,小虹的诊断应该是——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(C-PTSD)。
因为她反复遭受过很多主要来自原生家庭和学校的心理创伤,而当时的她根本无法逃脱。
很多人从外显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,根本不相信“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(PTSRD)”这个病因学诊断,觉得没有经过主流、权威的认证,根本是胡扯。
但C-PTSD是ICD-11提出的,2022年正式生效,而ICD-11是世界卫生组织(WHO)发布的,是国际上最权威的诊断体系之一。
很多患者家属唯上、唯书、唯外,只认所谓的权威和西方发达国家,那现在ICD-11提出的新诊断足够权威了吧?这可是老外认可的!
不过,小虹当时到国内主流精神科就诊的时候,C-PTSD的诊断还未生效,精神科大夫没有下这个诊断,这完全可以理解。
如果小虹那时没找我就诊,而是一直徘徊在国内外主流精神科中,那她至少在2022年之前,都很可能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“症状学诊断”。
“症状学诊断”的局限性很大,主流精神科大夫只根据症状来下诊断,根本不了解病因,主要的治疗手段也治标不治本。
只有实现“病因学诊断”,甚至颠覆性地发现精神心理领域的“第一性原理”,才能提供精准、深入、高效的治疗手段。
小虹患病的真正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,精准、深入、高效化地修复主要的心理创伤,迅速提升她的认知,对她的康复非常重要!
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理解,可以分为4个认知维度
不过,虽然C-PTSD是在2022年生效的,但ICD-11到2023年才被翻译成中文,国内的精神科大夫才逐渐认识到这个诊断。
如果小虹一直在国内主流精神科求医的话,也至少要等到这2年才有可能被诊断为C-PTSD。
更扎心的是,就算小虹被诊断为C-PTSD,国内主流精神科大夫认识到了真正的病因,但也拿不出真正精准、深入、高效的治疗手段。
小虹2018年找我们就诊时候,高中读了5年,还在读高二,如果她的病情一直拖下去,会完全偏离正常的成长轨迹。
如果真的是这样,别说成为一名教师了,她很可能根本没法上学,甚至可能已经发生了悲剧!
所以,小虹是非常幸运的,她的父母带她及时接受了真正精准、高效、深入的临床心理干预,尤其是3PT,让她重新书写了人生!
希望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,青少年患者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,病情不宜一拖再拖,若拖个3年、5年,那黄花菜都凉了。
父母要积极想办法,尽量让孩子的问题能“快、狠、准”地得到解决,让孩子尽快重返正常的成长轨道中。
当然,我们也并非完全否定主流精神科的作用。
对于病情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来说,先接受主流精神科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,可以稳住病情,降低发生悲剧的风险,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等到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后,或者主流精神科治疗都无效,他们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心态的时候,才能更好地接受3PT系统化心理干预。
02、被诊断为双相,还能考公、考编吗?
有的网友觉得很疑惑:小虹被主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,还被怀疑是精神分裂症早期,这都属于所谓的“重性精神疾病”。
不是说“重性精神疾病”患者都是要上报政府系统吗?
不是不能考公、考编吗?
那她最后为什么能考上教师编制?
首先,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确实属于“重性精神疾病”,如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,患者一旦确诊,很可能会被上报系统。
但现实情况,往往没有那么“简单”“粗暴”。
小虹是被怀疑有精神分裂症早期,但大夫还没有下确切的正式诊断,自然不会上报系统。
至于小虹被诊断的“双相障碍”,这有可能也是当时的精神科大夫下了个相对模糊的诊断,未达到需要上报系统的标准。
其实,现在有不少主流精神科大夫也意识到了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,知道“双相障碍”这个诊断意味着什么。
所以,他们下诊断时会故意下得比较模糊,避免给患者、家属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,也避免患者动不动就被上报系统,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太大影响。
但是,就算患者被正式诊断为双相障碍,而且上报了系统,也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不能考公、考编。
有网友研究过这个规则,考教师编制的体检标准主要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,其中第11条指出:
有癫痫病史、精神病史、癔病史、夜游症、严重的神经官能症(经常头痛头晕、失眠、记忆力明显下降等),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者,不合格。
单单从这条规定来看,很难确定双相障碍患者能不能考编,因为精神病史到底包含了什么,这没有明确的定义。
有网友说,一般来说,如果患者有严重精神疾病(如精神分裂症、器质性精神障碍等),那通常体检不合格。
但双相障碍的话就要分情况:
若患者病情稳定(如缓解期无症状、社会功能良好),且经专科医生评估发现不会影响履职能力,那可能就会通过体检和审核。
但如果处于发作期、或需长期服药控制,就可能被判定为不合格。
当然,这只是部分网友的解读,不一定适用于全国每个城市。如果其他患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,想考编的话,还需要做足功课,多去了解。
最关键的是,小虹接受了3PT后,真正走向了康复,社会功能恢复得非常好,完全不影响她成为一名合格的、甚至是非常优秀的人民教师。
退一万步说,即便双相障碍患者不能考编,也完全用不着灰心。只要真正走向康复了,其他就业方向一样充满机会,能在AI时代发挥出个人价值。
而且,教师编制的体检确实需要非常严格。教师群体主要面向儿童、青少年,教师是心身健康的,为人正直的,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。
此图为AI生成
如果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真正实现了康复,他们反而更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、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。
因为,淋过雨的人,更懂得为他人撑伞。他们拥有更好的共情能力,能够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需求,并且给予积极的引导。
他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辱骂、贬低、嘲笑、偏心等等,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杀伤力,然后有意识地避免。
如果他们看到学生遭受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,甚至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的话,他们会懂得引导学生从“受害者思维”转化为“幸存者思维”。
这都是过去的患病经历给他们带来的人生财富。
不过,教师群体中应该杜绝人格障碍者!
人格障碍者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,遇到问题总是完全外归因,非常容易对学生辱骂、打骂,简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“制造机”。
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心理体检,严禁人格障碍者进入教育行业,甚至不能成为教育机构的行政人员、后勤人员!
03、如何才能防止复发?高逆商是关键
小虹接受3PT的过程是一波三折的,还曾3次暂停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,从老家到广州来回折腾了4遍。
有的网友发现小虹暂停心理干预时,情绪出现波动,甚至出现新的精神心理症状,觉得小虹是不是复发了?是不是3PT的效果不好?
其实不是,这是一个过程。
在理想情况下,我们肯定希望患者一直待在精准化心理干预的地方(比如广州),完整地、不间断地接受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,这样的效果更好、更稳定,整体上更加节省时间。
但现实中,很多患者家庭有事需要返回老家,不得不暂停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。
虽然这完全可以理解,但肯定会对康复速度和稳定性有影响。因为患者有很多心理问题还没得到解决,很多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还没得到修复。
小虹和父母暂停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时,我跟创伤修复师Lucy都料想到了,小虹很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,冒出一些新的问题。
后来发生的事,果然如我们所料。
但这也不是坏事,小虹情绪波动时,反而能暴露出更深层面的心理创伤,反而更能证明接受3PT的奇迹。
有个成语叫做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,字面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,走到九十里时只能算走了一半;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就越困难,越要认真对待。
其实3PT也是如此,越到后期,难度往往越大。
因为患者内隐记忆层面里相对浅层的心理创伤已经得到修复了,还有一些很深层次的心理创伤,不一定能顺利地浮现出来。
要是患者在现实中遇到一些线索,这些心理创伤被激活了,患者肯定会情绪波动。
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症状反复了,但其实反而是精准、深入、高效修复创伤的大好机会!
如果此时患者、家属认为这是“复发”,灾难化思维,甚至对我们不再信任,更不愿意继续接受3PT的话,那很可能会功亏一篑!
幸好,小虹及父母对我们非常信任,虽然小虹多次情绪波动,但他们都没有怀疑过我们,一直坚定地寻求我们的帮助,继续接受3PT。
我们和他们齐心协力,一起付出,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,才有了如今比同龄人更加优秀、睿智的小虹。
此图为AI生成
当然,对于接受过3PT的患者来说,也不是他们一出现情绪波动,就一定要马上回来接受3PT的。
有些小波折,患者靠自己努力调整、父母积极引导,就渡过去了。有的波折他们自己难以解决,我也会通过微信给予积极引导,帮助患者和父母调整状态。
当这些方法都解决不了问题时,这说明这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较多、较严重,我们才会建议他们回来再次接受3PT强化干预。
我们也不希望患者、父母过度依赖3PT,一有点儿什么事就要做创伤修复,这也是非常不理性的。
我们希望患者、父母能真正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,最终能独立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。
在他们走向康复的过程中,我会默默关注他们的情况。没有消息,往往就是好消息。
但每一次他们向我求助,我都会借此机会,引导他们理性复盘,继续提升逆商。高逆商是防止复发的最关键因素,我们会大大地鼓励他们学会求助!
当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精准、深入、高效的修复,患者和家庭成员都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时,患者复发的风险几乎为零!
如今的小虹已经是一名经济独立、人格独立的女性了,她处理事情时非常成熟、周全,收入比父母还高。
以前,她在家里都听父母的。可现在她是家里经济方面的老大,再加上她成熟、睿智,现在父母都愿意听她的意见,因为小虹是他们的骄傲!
在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,我和创伤修复师Lucy对患者积极引导时,其实包含了很多我们的高维度思想、认知。
小虹对我们俩非常、非常信任,所以她对这些思想和认知吸收得很好,还化为己用,快速提升了自己的认知维度,获益颇丰。
而且,她还有意识地跨学科学习。读大学期间,她学习了心理学,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,懂得给学生真正的心灵滋养和积极引导。
她告诉我,与同事相比,她教的孩子更敢于表达观点,更加积极、勇敢。我想,这肯定离不开小虹的科学引导。
我相信小虹也感受到了跨学科的好处,希望她能够继续跨到精准心理学领域,在职业生涯中留下更优秀甚至是卓越的成绩!
每当我们看到系统接受过3PT的患者真正康复、实现蜕变、重返社会并发光发热时,我们都非常感动。
那是一种难以表达、溢于言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!
3PT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患者,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,而家庭的背后,是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!
这份使命感,这份精神回报,是我们不忘初心,不断砥砺前行的源动力!
发布于:广东省美林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-在线配资炒股-好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