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非遗传承人祖玉兰的“祖氏滇绣”传奇
祖玉兰(右一)在合作社和绣娘一起赶工。
■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
“您看这《橡树林》,阳光透过叶子的光斑不是画的,是用苏绣的细针打底,粤绣的珠绣提亮,再掺着彝族绣法叠出来的——这就是‘祖氏滇绣’,得让针脚里藏着云南的山和民族的魂。”近日,在昆明“祖氏滇绣”工作室,60多岁的祖玉兰指尖划过3D滇绣作品,粗糙的指腹能精准摸到每一层针法的衔接处。
玻璃展柜里,上百种蚕丝线、植物线像打翻的调色盘,而这斑斓色彩的背后,是她从广州到苏州,再到四川、湖南,用20余年踏遍绣乡,最终将“四大名绣”与云南民族绣法拧成一股线的故事。
2024年年底,她向云南大学附中捐赠的两幅滇绣作品,让4500名师生感受非遗的温度;如今,她仍在绣架前忙碌,要让“会讲故事的刺绣”,从云南走向更远的地方。
展开剩余77%从广州捡珠到苏州劈线
1998年,38岁的祖玉兰关掉昆明的服装店时,没敢告诉家人——她要去广州学粤绣,拜在粤绣名家卓美桃门下。“外婆是做旗袍绣花的,她走后我总觉得少点什么,一场车祸后更想把老手艺捡起来。”初到广州的绣房,她每天的功课是蹲在地上捡“米珠”:比米粒还小的珠子,要按颜色、大小分进不同瓷碗,一天下来眼睛发酸、腰杆发麻。“当时觉得枯燥,后来才懂,这是练‘稳’——绣粤绣的立体花纹,手一抖珠子就歪了。”一年多后,她一针下去就挑出指定颜色的米珠,也摸清了粤绣“重色彩、善立体”的门道,绣出的花卉像能掐出水来。
但祖玉兰知道,要绣出云南的灵秀,光有粤绣不够。经朋友推荐,她又奔赴苏州,拜苏绣十大绣娘之一的钱菊凤为师。苏绣的第一道坎儿是劈线:一根丝线要劈成48丝,比头发还细。苏州的夏天闷热,她在绣房里一坐就是10小时,汗水顺着脸颊滴在绣布上,干了留下一圈圈盐渍,衣服硬得能立起来。“别人说学苏绣人物肖像要10年,我偏不信。”凭着一股韧劲,她半个月就试着绣女儿的照片,用劈到最细的丝线勾勒眉眼,首幅作品在苏州绣品街展出时,行家们都以为是从业数十年的老绣娘所作。
随后,她又马不停蹄赶往四川学蜀绣、湖南学湘绣:在四川,她练会了蜀绣的“晕针”,能让同色丝线绣出深浅渐变,像滇池的水波;在湖南,她掌握了湘绣的“鬅毛针”,绣出的鸟兽毛发根根分明,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绣布。“不是学完就丢,是把每门绣法的‘绝活’记在心里。”
2009年,在外漂泊11年的她回到昆明,带着四地绣法的笔记,在西山区团结乡的大山里扎下根。她把彝族的太阳图腾、傣族的孔雀纹路画在纸上,用粤绣的珠绣做点缀,苏绣的细线勾细节,湘绣的针法塑形态,反复试验半年,终于创出“融四大名绣、纳云南民族韵”的祖氏滇绣技法——绣出的《西山龙门》,连远处昆明城的屋檐都清晰可见,被业内称为“绣出来的摄影作品”。
从“一人绣”到“万人绣”
“早年免费教绣娘,100个学员里没一个留下——会绣但赚不到钱,手艺就是白学。”祖玉兰的传承之路,是从“养活绣娘”开始的。2010年,她在昆明创办“祖氏滇绣艺术中心”,第一站就去了石林的偏远山村。看到绣娘们“像松树皮一样”的手,她先请人来护理,再从最基础的劈线、配色教起:“绣花不一定全红,要像山上的野花,有浅粉、有淡紫;绣叶子也不是全绿,要留些黄边,像被太阳晒过。”
为了让绣娘有活干,祖玉兰跑遍云南找订单,从家居装饰到文化礼品,把滇绣搬进普通人的生活。石林有位无指绣娘,起初因身体残疾“不受待见”,在她的悉心教导下,不仅练就精湛技艺,还拥有了稳定收入,赢得了尊重。“培训不是走过场,要让她们靠手艺撑起家。”截至2025年,艺术中心在全省开办培训班100多期,培训学员2000余人,46名核心绣娘里,有医生、公务员,甚至还有大学生——她们白天上班,晚上绣活,把滇绣变成了“能赚钱的爱好”。
祖玉兰还把滇绣送进了校园。2024年12月30日,云大附中的捐赠仪式上,她指着两幅耗时65天、用108种色线绣成的作品说:“希望孩子们知道,我们的传统文化,能绣得这么美。”如今,这两幅作品成了学校的劳动教育教材,学生们在观察针脚时,能听到背后的民族故事。
她还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开设《非遗滇绣》课程,连理工科学生都来报名:“有个学生说,绣完一幅茶花,才懂什么叫‘慢工出细活’。”
让滇绣成中国文化名片
“‘祖氏滇绣’不能只藏在工作室里,要让全世界看见。”祖玉兰的展柜里,摆着一本厚厚的海外展览相册:2019年,她的双面异样异色绣《猫、狗》在意大利巡回展,一面是黄白相间的猫,一面是棕黑相间的狗,外国观众凑近看,才发现正反两面的针脚完全对称,有人出价68万元收购,她婉拒了;2025年7月,46名绣娘耗时14个月绣成的《千里江山图》在香港展出,按北宋画家王希孟原作比例还原,用了4000多种颜色,有人开价1000万元,她还是没卖——“这幅要放进博物馆,让更多人知道,中国刺绣不只有苏绣、粤绣,还有我们云南的滇绣。”
现在,她最上心的是“云南26个民族博物馆级服饰”项目。筹备了七八年,2024年6月正式启动,她专门请云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教授尤定美团队把关:“彝族女人是太阳、男人是月亮,服饰上的太阳纹要绣得饱满;傣族的孔雀纹,每根羽毛的颜色都要对应传统寓意。”
目前,首套服饰的图纸已完成,她计划从合作社里挑最优秀的绣娘来制作,“要让每一针都经得起博物馆的考验”。朋友还想把她和绣娘们的故事搬上银幕,“让更多人知道,这些漂亮的绣品背后,有一群人在坚守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美林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-在线配资炒股-好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